网吧园丁娱乐平台点消失-1977年,杜平拜访叶剑英谈复出工作的意见,叶帅:两个军区二选一
你的位置:网吧园丁娱乐平台点消失 > 新闻动态 > 1977年,杜平拜访叶剑英谈复出工作的意见,叶帅:两个军区二选一
1977年,杜平拜访叶剑英谈复出工作的意见,叶帅:两个军区二选一
发布日期:2025-04-13 16:06    点击次数:167

【前言】

1974年,杜平闲居在家,整日忧心忡忡,时常与许世友司令员通电话。两年后的10月,许世友给杜平发了一封信,请他去广州放松心情。杜平收到信后,迅速整理行李启程。

在广州期间,许世友建议杜平去找叶帅商量复出事宜。杜平前往西山后,叶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让他在两个军区中选择一个。

【杜平心系南京长江大桥】

在杜平担任军管会主任期间,他按照周恩来总理强调的“全力推动生产”的指示,将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作为首要工作重点推进。

这座大桥的建设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尽管工程早在1960年就已启动,但过程中多次遭遇停工和重启。项目刚上马时,就有建议提出简化设计,将其改为仅供汽车通行的简易桥梁。

江苏省和南京市的负责人就大桥规模问题征求了南京军区的看法。司令员许世友和杜平从未来发展角度出发,主张坚持原定方案,建议克服眼前的困难。

1967年3月,因钢材供应不足,大桥建设所需的铆钉严重短缺,桥梁架设工作被迫中断。工程处紧急派人向在北京开会的杜平汇报,建议缩小大桥规模。杜平看完报告后,愤怒地将方案摔在桌上,坚定地说:“为了建好这座‘争气桥’,我亲自去找总理解决。”

那天,杜平向周总理反映困难,周总理立即联系主管工业的副总理谷牧,安排他处理协调工作。仅仅过了两周,鞍山钢铁厂就迅速制造出高质量的铆钉,并迅速送达南京,保证了大桥的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1968年3月21日,南京军区调派了临汾旅的一个营参与桥梁建设。这些士兵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桥梁建设者们并肩作战,经过180多天的努力,在雨季到来前成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杜平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无论是人力、车辆还是资金,都无条件提供。9月9日,由于工期紧张,南京军区迅速调派工兵团加入桥梁建设。在桥头堡的施工中,原本预计需要两个月的工作量,仅用18天就高效完成。

9月30日那天,杜平、许世友和江苏省的几位领导一起登上了首趟跨越长江大桥的列车,这趟行程意味着大桥正式投入使用了。

1969年9月19日,毛主席乘坐的火车抵达南京,停靠在栖霞山附近。杜平和许世友向主席汇报了工作情况。当天,主席原计划去长江游泳,但临时取消了。杜平建议主席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主席接受了这个提议。

9月21日,毛主席在杜平、许世友和张才千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这次视察旨在了解大桥的建设情况和实际功能。随行人员包括多位高级官员,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杜平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投入了大量心血。他的子女回忆道:

在1970到1980年代,每次我们一家回南京探亲时,父亲总会领着我们参观长江大桥。他总是满怀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桥上的各种特色。他特别指出,桥头堡上的那座高达十米的五人雕塑,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五个主要群体: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和商人。此外,他还详细讲解了公路桥两侧栏杆上那些铁铸浮雕的故事和意义。

在杜平主政江苏军区时,他全力投入推动农业发展。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1967年2月24日周恩来总理的来电内容,强调南京军区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杜平深刻领会这一指示,他常强调:“农时不等人,不抓生产,群众就吃不上饭。”

【杜平与许世友职属同级,但杜平把许世友看作兄长和上级】

1963年3月,杜平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政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与司令员许世友密切合作,共同负责军区的工作。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许世友将军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到了和平时期,他依然保持忠诚耿直的本色。许世友性格火爆,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都曾感叹:“担任许世友的政委可不是件轻松事!”但杜平却能与许世友融洽相处,关系十分融洽。

某次,杜平携子女与许世友等人沿沪宁线进行了一次车队旅行。途中车辆频繁启停。杜平提醒孩子:“许伯伯行动果断,不会等人,你要跟上节奏,别耽误大家的时间。”

杜平非常了解许世友的个性,总是迁就他。而许世友也很体贴杜平。有一次吃完午饭,工作人员询问许世友是否立即动身。许世友回答说,杜平有午休的习惯,等他睡醒再出发也不迟。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世友经常提到:

在南京军区的事务中,杜义德主要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由于我在江苏省革委会任职,军事方面的事务主要由军区副司令张才千承担。这样的分工确保了各项工作能够高效推进。

之后,凡是需要审批的文件,许世友都会先问一句:“老杜看过吗?”只有等到杜平审阅并同意后,许世友才会正式签字批准。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经历了一段适应阶段。尽管在工作中偶尔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但因为他们都怀着良好的初衷,所以最终达成的方案通常能让彼此都感到满意。

《开国将军轶事》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大家对于两人合作这件事的态度。

杜平将军为人谦和,颇具君子风范,而许世友将军则性格火爆,常人难以与其融洽相处。然而,杜平将军却能与许世友将军共事长达十余年,期间从未产生任何矛盾。

在军队里,他展现了既能强硬又能灵活的特质,堪称平衡的典范。

1967年10月26日,毛主席结束了对全国各地的考察,回到北京后,在京西宾馆的礼堂会见了参加学习班的解放军代表。在接见仪式上,毛主席走上台,与在场的各单位负责人逐一握手。杜平站在台子的最左侧,是第一个与毛主席握手的人。

毛主席从右边开始,依次与众人握手,最后停在杜平面前,握住他的手说道:

“有传言说南京那边想搞垮你们,但许世友、杜平还有南京军区,都不是那么容易能被撼动的。”

那天晚上,杜平躺在床上,心情难以平静,思绪不断翻涌。他回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自己曾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投身于革命事业。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意义和使命感,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让他心潮澎湃。

1930年末,红军在战斗中击败了张辉瓒的部队,成功缴获了一批通讯设备,包括发报机和收报机。然而,红军的基层指挥官对这些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完全陌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设备的重要性,结果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机器砸毁。这一行为反映出当时红军在技术设备认知上的不足。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布了指示:

王诤加入红军后,负责修复通信设备并组建了无线电队伍。杜平当时担任红三军无线电队的政治委员。在长征期间,这支无线电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红军的战略行动提供了关键支持,立下了显著功绩。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京,在西郊机场举行了一场部队检阅仪式。当时担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的杜平,手持相机四处奔走,成功捕捉到了毛主席站在敞篷车上进入北京的珍贵历史瞬间。

新中国成立不久,罗荣桓向毛泽东引荐杜平时说道:"杜平同志在红军队伍里可是个有学问的。"

毛泽东询问:“你上的是哪所大学?”杜平答道:“长沙群治大学。”

毛主席听完后,幽默地回应道:“那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学校。”稍作停顿,他接着补充道:

“不入流的院校未必都差劲!”

在八大军区调整期间,毛主席与许世友交谈时提到:“你像周勃那样。”接着,他补充道:“我毕业于师范,杜平则是大学生。”

杜平因为被称为“大学生”而在整个军队中广为人知。这个称号迅速在部队中传开,成为了他的标志。大家都知道他,提到“大学生”就知道是杜平。这个名号不仅体现了他的身份,也反映了他在军中的特殊地位。

离开京西宾馆后,杜平立即返回南京,向当地传达了毛主席的接见情况。在整个汇报过程中,他始终未提及自己在事件中的任何角色或参与。

杜平晚年时,有人问他:“那时候你为啥只转达毛主席对许世友的表扬,不提主席对你的认可?”杜平淡定地回答:“一个团队,核心只能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杜平的全局意识。

1971年7月,杜平在南京饭店接待阿尔巴尼亚贵宾时,因长期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堪重负,突发疾病,当场昏倒在接待大厅。许世友得知后,迅速安排南京军区总院进行紧急救治。为确保手术成功,许世友专门组建了一个由上海心脏病专家董承琅教授领衔的医疗团队。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杜平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脱离了生命危险。

杜平康复期间被安排到中山陵5号疗养。该地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曾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许世友考虑到杜平的健康状况,特别指示他前往中山陵5号进行休养。

三周后,董承琅教授被调回上海,但他始终放心不下杜平的健康。为此,他特意向许世友建议,由杨锡瑶主任担任杜平的专属医生。

1974年11月,杜平在休养期间收到通知,他的所有职务被解除,待康复后,军委将重新安排他的工作。

杜平在听取指示后,未作任何言语回应,仅以轻微的颔首动作表明了自己的顺从态度。

尽管杜平已经退休,但许多老领导依然挂念着他。1976年11月,许世友特意写信给杜平,邀请他去广州小住。信中,许世友以温暖的语气向杜平表达了问候。

最近感觉还好吗?还在休养吗?要是方便的话,可以考虑来广州住一段时间。这里冬天温度适宜,比南京舒服多了。你觉得怎么样?等你回信。

读完信后,杜平心情大好。在得到上级同意后,他在12月14日带着孩子动身前往广州。

许世友对杜平的到访极为看重,特意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他指派专人全程陪同,并安排杜平乘坐军用专机,游览了海南岛等多个地点。

在广州期间,杜平与许世友讨论了重返工作岗位的事宜。许世友提议,杜平可以去找叶剑英聊聊这个问题。

【杜平面对两个军区,他会怎么选?】

1977年年初,杜平前往北京进行健康检查,偶遇了总政治部负责干部事务的副主任梁必业。梁必业一眼就看出杜平的想法,他建议杜平应该找一个气候温和、环境舒适的地方继续休养,以便更好地恢复健康。

杜平向叶剑英表示了感谢。不久,他专程前往西山叶剑英的住处进行拜访。毛主席曾评价叶帅“一生谨慎如诸葛,大事不糊涂如吕端”。杜平对叶帅怀有深深的敬意。在这次会面中,杜平直接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投入工作的愿望,并分享了一些个人看法。

叶帅提到:“你在主席身边做事,大家都有目共睹。周总理也一直对你很信任,经常委以重任……”从他的话语里,不难看出叶帅对杜平的为人和工作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叶帅随后询问:“你对重新任职有什么想法?”杜平稍作思考,回答道:“服从组织决定。”

叶帅思索片刻后提出建议:"我建议你从两个军区中选一个。去福州军区,那边天气温和,适合你休养身体;或者选南京军区,那里是你老家,工作环境你也熟悉,各方面都轻车熟路。"

叶剑英微笑着对杜平说:“你现在是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如果愿意继续工作,就恢复原职吧。”随后,他又补充道:“另外,你是否有意愿见见邓小平同志?如果有的话,可以在京西宾馆多待几天,等待安排。”

几天后,王守江从叶帅办公室来电,转告杜平,由于邓小平日程紧张,无法安排见面,建议不必再等。接完电话,杜平随即动身回到了南京。

8月31日,军区机要局派人专程送来来自北京的好消息,杜平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这一消息让杜平倍感振奋,他亲自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

1977年9月9日,南京军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常委会,杜平提前抵达了会议现场。在这次会议上,他被指定负责干部管理、纪律检查、机密事务、教育机构以及科技发展等多项工作。这一安排使得杜平再次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之中。

1981年7月31日,南京军区在鼓楼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54周年。这次活动由军区政委杜平主持,他亲自检阅了参加阅兵的部队。现场不仅有来自驻宁的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还有众多地方代表,总人数超过54万,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杜平后来提到:

此次阅兵仪式有效提升了军队士气,增强了官兵的战斗意志,对于重塑我军良好形象和强化部队作战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平退休后,书法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固定项目。只要有空,他就沉浸在书法的乐趣中,既放松心情又缓解疲劳。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状态:

笔墨纸砚常相伴,书法成了晚年最大的乐趣。

1999年3月4日,杜平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终年91岁。

#百家说史品书季#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资讯